“围魏救赵”的启示:弱者想要逆袭?你得先避开强者思维的坑_魏国_庞涓_孙膑
所谓阳谋,指的就是一种可以“明示”的策略,让对方即便清楚自己是陷阱,仍旧不得不跳进去。
阳谋的布置往往极为精巧、层层相扣,仿佛天衣无缝。
但从一般角度来看,阳谋通常需要充足的资源作为支撑。因此,通常是处于优势的一方才会采取阳谋,而处于劣势的一方则往往选择阴谋。
提到“围魏救赵”,大多数人会联想到它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,是针对敌人必救之地进行攻击的疲敌战略。
然而,这一计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一个阳谋: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,齐国的军师孙膑反而巧妙地牵制了魏国兵力,让魏军在赵国的都城邯郸与魏国的都城大梁之间来回奔波,最终精疲力尽并中了齐军的重兵埋伏。
这便是此阳谋的高明之处:虽然齐国处于弱势,然而却能掌控整个战场的主动权。
展开剩余87%进一步研读史料,你会发现更多耐人寻味的细节:孙膑为何宁愿亲手让两员大将阵亡,逼他们对魏军的重镇平陵发起几乎绝望的攻击?为何齐军不集中全部兵力攻击魏国都城大梁,而随后魏国将领庞涓也没有带领全军来营救?庞涓明知救援大梁的过程中很可能中了埋伏,为什么仍坚持带少量轻兵冒进?
有人可能会问:“围魏救赵”和“声东击西”到底有什么区别?
声东击西仅仅是一种迷惑敌人、掩饰真实意图的战略,通过让敌人误判形势,改变战略重心,从而给自己创造可乘之机。
而“围魏救赵”显然是声东击西的更高阶运用。它的精妙之处在于,不仅要让敌人误以为自己走在了预设的道路上,还要让敌人主动按照这套错误的思维逻辑行动,最终掉入陷阱。
孙膑成功地将自己的弱者思维灌输给了庞涓,并且使庞涓深信不疑。假设孙膑采用了强者的思维,夸耀自己的能力,那他怎么可能会有今天的机会呢?
在庞涓的眼里,孙膑不过是个被打断双腿的可怜虫,齐国也只是一个屡战屡败的弱旅。
正因如此,在孙膑攻击大梁后,庞涓能够肆无忌惮地只带着部分轻兵前去营救。
但事实上,孙膑早已在魏军必经之路上精心布下埋伏。
孙膑利用庞涓的固有思维弱点,一步步让他陷入自己设置的思维陷阱,最终走向败局。
也正是因为如此,庞涓一旦踏入这个局,几乎就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。
即使在十三年后的马陵之战,庞涓依然深陷孙膑的思维陷阱而未曾察觉,临终时仍旧高呼“遂成竖子之名!”
或许他到死都无法明白,那个断腿的弱者孙膑,究竟是如何打败了他。
赵国几乎面临灭顶之灾,难道还有拯救的价值吗?齐王认为需要救援。
在战国七雄中,魏国最早崭露头角。
李悝变法后,魏国强势崛起,雄心勃勃地企图吞并韩国和赵国,完成统一“三晋”的大业。若魏国吞并了韩国和赵国,它将占据中原的核心地区,从而重现晋国的辉煌。
魏国首先出兵攻击韩国。公元前357年,魏国击败韩国,迫使其屈服。随即,魏国与韩国结盟,为进攻赵国做准备。
就在两国大战即将爆发时,赵国做出了一次“画蛇添足”的举动:赵成侯突然出兵,占领了卫国在黄河以北的漆、富丘两地,企图以黄河的天险来防御魏国的进攻。
然而,赵成侯的设想显然过于乐观。这不仅没有阻止战争的爆发,反而为魏国出兵提供了正当理由。
公元前354年,魏国以救援卫国为名,正式向赵国发动了战争。
《孙膑兵法》第一章“擒庞涓”中写道:“梁君将攻邯郸,使将军庞涓,带甲八万至于茬丘。”
魏国毫不犹豫地派出了庞涓率军出征,联合卫国和宋国的军队,浩浩荡荡向赵国进发。
这时,魏国下定决心要攻破赵国的都城邯郸,誓不罢休。赵国急忙向齐国和楚国求援。
齐威王询问大臣们是否应该救援赵国。相国邹忌认为不需要救援,而大夫段干朋则建议救赵,但要采取有利于齐国的策略。
不救的一方认为,若赵国没有外援,必然与魏国殊死拼杀,消耗彼此的实力,这样对齐国有利。而支持救援的则认为,若魏国不担心齐国的援助,它将全力进攻邯郸,魏国的实力将会更强,威胁齐国安全。
赵魏两国的死磕并不是什么大问题,齐国的战略眼光正是放在消耗魏国的力量上。但若赵国最终无法抵挡魏国的进攻,陷入灭国危机,魏国将直接强大,齐国的压力也会剧增。
因此,齐威王最终决定,无论魏国如何强大,齐国也必须冒险去救赵国。
直至第二年,邯郸被魏国攻陷后,齐国才不急不慌地派遣田忌和孙膑前去救援。
既然赵国已经成功消耗了魏国的兵力,接下来齐国的任务便是保住赵国。
然而,当时齐军面临着极为不利的局面:
1. 形势上处于劣势。魏军占领邯郸,士气如虹,势不可挡;而齐军心情忐忑,形势危急。
2. 战场上处于劣势。齐军与赵国和魏国的都城相距甚远,且远行疲惫,难以进行有效的反击。
3. 战斗力上处于劣势。尽管齐魏两军兵力相当,各有8万大军,但齐军的战斗力明显不如魏军,魏国大将庞涓甚至瞧不起齐军,认为“齐军必定怯战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齐军的胜算几乎为零。
因此,当楚国接到赵国的求救后,大司马景舍建议,派遣少量兵力协助齐国共同援救赵国,因为成功的几率太小,投入少许兵力,失败也无可惜。
但随着战略高手孙膑加入,齐军的形势开始发生变化。
孙膑给出了三个关键性建议:
1. 不与魏军交战。当田忌和孙膑带领齐军抵达齐魏边境时,田忌提出要与魏军主力对抗,但孙膑坚决反对,主张避免直接交战。
2. 攻击平陵。孙膑建议,派遣部分齐军攻击魏国重要战略要地平陵,以此吸引魏军主力的注意力。
3. 偷袭大梁。齐军派出轻装战车,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郊区,逼迫庞涓回援。
通过这些策略,齐军既避免了与魏军的正面冲突,又通过前期的几次试探性攻击有效分散并牵制了魏军,为后续的埋伏战创造了有利局面。
最终,齐军主力在桂陵设下埋伏,以逸待劳,出其不意地击溃了魏军,并擒获庞涓。
“围魏救赵”的精髓就在于“攻敌所必救”,
而要达到这一目的,需要两个前提:
1. 让敌人不经意间暴露出自己的软肋。
2. 让敌人因疲于应付而犯错。
从这些细节中,我们可以窥见孙膑高超的军事策略。
首先,为什么不直接去救赵国?如果齐军直接进攻,结合赵军的兵力,必定会迫使魏军知难而退,齐魏两国都不会有重大损失,但齐军却会耗费大量国力,付出不必要的代价。这与齐国的战略目标完全不符。
其次,为什么派遣少数兵力进攻平陵?平陵是魏国的要塞,坚固易守,孙膑派遣指挥能力较弱的齐城和高唐两位大夫去攻打平陵,最终两位大夫战死在城下。这样做看似残忍,但背后却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:
1. 通过平陵战役引起魏军的注意,掩护了其他部队进攻魏国大梁的行动。
2. 让赵国看到齐国主动出击,鼓励其继续顽强抵抗。
3. 通过平陵的失败,进一步加深魏军对齐军的轻视,放松警惕,造成其战略上的错判。
正是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,孙膑成功地设下了一个巨大陷阱,最终击败了强敌魏国。
发布于:天津市